浴帽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浴帽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伦敦的灯光节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0-07-13 18:09:57 阅读: 来源:浴帽厂家

英国的一月份向来被媒体形容为“忧郁的一月”,因为此时已过元旦,亲友四散,只剩下独自面对打折季购物债款和假期综合征的伤感。然而,此时此刻,伦敦首届卢米埃尔灯光节(Lumiere London)却华丽开幕,连续举办4天。看到主办方介绍“灯光节在每年最黑暗的时候点亮这个城市”,我会心一笑。

在只身离开广州前往伦敦求学之前,我预想过怕冷、想家、为生存要刷盘子等困难场景,但从没想象过自己会害怕天黑。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底是英国的冬令时,与中国的时差又多1小时,每天下午4点多就开始天黑,下课走出校园骤然发现天色已暗,国内伙伴的QQ头像也跟着一起变暗,那阵子我经常到处找人聊天,以开解心情。现在回想起来,我实在太明白“被点亮”这件事情有多么重要。

在灯光节举办的4天里,伦敦市区实行交通管制,行车改道,过百万人蜂拥来到伦敦市中心多个地标赏灯抗抑郁,个别地铁站甚至因为过度拥挤而需要临时疏散。英国人是怎么办灯光节的呢?与我们中国传统的元宵灯会又有什么不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特意前去一探究竟。

1.欧洲最繁忙十字街头的治愈系“大网”

在过去的记者生涯中,我参加过不少户外采访活动,冒着日晒雨淋扛设备、赶稿子的经历,让我现在对户外活动的热情不再如往日般高涨。同行的朋友也都抱着“既然刚好来到城里,就看看热闹吧”的心态。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作品就叫人大开眼界,令人迅速陷入这场高潮迭起的“灯光大戏”之中。

我们拿着官方印制免费派发的路线图按图索骥,第一个看到的是名为“1.8”的大型网状灯光作品。这张“大网”挂在欧洲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之一牛津街(Oxford Street)的4栋大厦之间。从罗马时代开始,直至蒸汽时代和铁轨交通到来之前,牛津街都是从伦敦前往牛津的主干道。随着大片建筑物和商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兴建,牛津街逐渐成为一个商业区,聚集了越来越多商铺和大型百货公司,如赛尔夫瑞(Selfridges)和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这里一周七天都人满为患,除了在附近上班的人,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剁手党”。这个地方被写进了每一本旅游书,如同纽约的时代广场,对购物再冷感的游客都不得不把牛津街安排进马不停蹄的行程里。

这张“大网”并不只是一个“不明觉厉”的当代灯光艺术,它还和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软件连在一起,人们可以使用现场的无线信号实时挑选自己心仪的颜色,在数万人几乎同时控制的情况下,“大网”变幻万千,五彩斑斓。

这也是此次灯光节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作品,因为作品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富有治愈系色彩的人生故事。大网的灵感来自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的波形图,而“1.8”这个数字代表的是因地震引起地球自转加快、当天时长缩短1.8微秒的数值。

事实上,创作这张“大网”的艺术家珍妮特(Janet Echelman)既没有学过艺术,也没有学过雕塑,只是一个对艺术很感兴趣、半路出家的大龄爱好者。

在被7所艺术院校拒绝了之后,珍妮特不得不走上了自学绘画的道路。经过10年的默默耕耘后,她小有名气,获得一次到印度举办画展的机会。然而,画作却因故迟迟没有送达,她不得不赶赴当地临时取材寻找替代作品。当她看到渔民在沙滩上将渔网捆绑成型时忽然灵光乍现,开始走上了渔网装置创作的道路,这便是“1.8”这件灯光艺术作品的前身。

2.百年老屋墙上的“光管人”和“大象”

我们是幸运的,在灯光节里看到的第一个作品就是重头戏,大家的心情都变得有点激动,互相搭讪说:“真的好美,是不是?”“是啊,的确很壮观!”想到伦敦这么一个国际大都市里那么多外来人口,有这么一个契机把大家拉到一起,放下戒备地亲切交谈,真是一件难得的事。

兴奋的心情还没平复,我又隐约感受到前方人群的蠢蠢欲动。我们远远地看到灯光在摄政街(Regent Street)一栋建筑的外墙上快速跳动,活泼的电音音乐灌入耳际。走近才看到,原来是由节能灯光管组合而成的两个“光管人”在建筑外墙上你追我逐,像猫和老鼠一样,速度逐渐变得越来越快,到后来几乎成了上蹿下跳。

正当人们猜测这场猫鼠游戏的结局会如何的时候,更多“光管人”排队亮起,在大楼外墙上一起舞动嬉戏,音乐节奏越来越急促,一瞬间,无数个“光管人”同时布满整个外墙。这时,灯光突然变暗,人群里不约而同地爆发出“噢”的失望声音,这声音代表着大家的童心也在这个场景下被激活了。没多久,调皮的电音音乐又再一次循环出现,“光管人”重新亮相,又有一批好奇的人加入了围观的人群。

曾经在伦敦血拼过的人都对摄政街不陌生,它相当于广州的北京路。摄政街既有大众高街品牌,也有奢侈时尚名牌;既有儿童玩具商店,也有皮具服饰商店,可以说是老少咸宜。

即便是那些不热衷购物、只在商店门口玩手机等女伴的男士,都能在这里轻松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品牌。而在这个灯光短剧面前,我们的选择是那么的一致,大家都在往同一个方向聚精会神地看着,没有一个人嫌累、嫌无聊。

摄政街也是今年灯光节的一个重要地点,灯光节地图上的摄政街附近被标上了好几个圆点。刚离开人群不久,下一个作品已经“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隔着老远,我就听到了好像大象跺地的声音,还有热带雨林里的鸟鸣和水流的声音。走近一看,只见楼与楼之间狭窄的缝隙里,“塞”了一头背对观众的大象的三维投影。它庞大的身躯在不断挪动变化,偶尔还会喷出烟雾。

抬起手机拍照的人们一直仰望着“大象”的背影,大家都在等待着它庞大的身躯能转过头来。等了好一会儿,“大象”却始终不露庐山真面目。这下大家都意识到了:好戏在另一边!于是,人流开始绕到街道的另一边,这个狭窄的小道是单向行进的,人们从一边进,从另一边出,一切井然有序。果然,“大象”的“正脸”是朝着另一边的,它处变不惊,正在高处平静地“俯视”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平日的摄政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大家的焦点是临街店铺里的商品。而这头虚拟的“大象”却让每个人重新抬起头,去欣赏乔治时期的连排老建筑。百年老屋之间“乱入”的“大象”以及衍生的音响效果,让人们破天荒地感受到伦敦街头突然出现一片热带雨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真是既有趣又令人回味不已。

3.“让艺术出现在大街上”

要举办一场成功的大型灯光秀,除了要有非凡创意的作品参展,还需要有一个给力的制作方。我了解到,卢米埃尔伦敦灯光节背后的制作方就是著名的非盈利公众艺术制作公司Artichoke,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他们的理念是“艺术不应该只出现在剧场、音乐厅和画廊,也应该在更为生活化、非常规的地点,比如大街上”。

我第一次听说这家公司是在艺术管理的课堂上。2006年5月,这家公司成立之后主持的第一个项目——“苏丹的大象”(The Sultan's Elephant)就一举成名,吸引了百万民众到场观看。他们让一个巨大的“木偶女孩”乘坐“时光胶囊”来到伦敦,随后和一头40吨重的大象木偶在街头会合,漫游伦敦市中心,度过了愉快的4天。他们时而坐上红色双层大巴穿过泰晤士河,时而在伦敦国家画廊门前歇息。

为了让这头“苏丹的大象”能在街上喷水,Artichoke的制作团队说服有关部门临时拆除了大量灯柱和交通灯,还安排了警察每天护送“大象”和“女孩”。为了给市民保持神秘感,这个巨大的户外公众艺术项目一直被严格保密,直到揭开面纱那一天才为人所知。

2009年,Artichoke又与英国雕塑家安东尼·格姆雷(Antony Gormley)在伦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上,联袂策划了一起“活体真人”雕塑展。特拉法加广场是伦敦的地标,因为有大群野鸽子聚集而又有“鸽子广场”的称号。广场上除了有一尊抢眼的奈尔逊上将纪念柱之外,还有4个雕塑柱基,其中3个柱基上已有固定的历史名人和君主雕像,唯独第4个柱基是一直空缺的。安东尼的设想是,希望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进来,于是他和Artichoke在英国全国公开甄选了2400个老百姓,让他们轮流“占领”第4个柱基1小时,24小时不停歇,一直“展览”100天。结果,这些获选者在第4个柱基上做的事情五花八门,唱歌、朗诵、倡议、拍照或者纯粹一动不动站在那里,这成为当年英国艺术界的一桩趣事。

为了让这次卢米埃尔伦敦灯光节能顺利举行,让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意与民众见面,Artichoke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监海伦(Helen Marriage)从2013年起就为了获得批文而四处奔走。比方说,前面提到的那头百年老屋之间横空出世的幻影“大象”,它所处的街道每天早晚两次都有环卫工人收集垃圾,为了让灯光设备可以进驻这里四天,海伦和团队就得和卫生处的官员交涉。最终,这些艺术工作者依靠耐心和诚意打动了政府部门,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4.“用灯光让伦敦转型”

灯光节的这个晚上,我被一盏又一盏明灯指引着,跟着同样是按图索骥找灯的人潮一起流动;我们从一个街口走到另一个街口,一个广场走到另一个广场,横跨了伦敦市中心好几个地区,不知不觉手机拍照拍到彻底没电。

伦敦素有“创意之都”的美誉,不乏大型公众活动的成功典范,如大型花车巡游、街头创意快闪等。英国人大胆的创意和严格的秩序管理一向是许多艺术从业者的学习典范,这次伦敦灯光节虽是首次举办,艺术水准和秩序维护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灯光节的照片也在朋友圈上获得了大量点赞。

后来我才知道,海伦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17年不会再办这个活动,因为再一次举办意味着更多作品和更广的地点,短期之内无法筹备齐全。看到这里,我真是庆幸自己参与了伦敦第一次的灯光节,亲眼看到了那么多熟悉的地标,在夜色中华彩绽放,变身一个个叫人难以置信的绚丽梦境。

国王十字火车站(King's Cross)不再只是一处人潮涌动的火车站,人们上这儿来也不仅是为了寻找《哈利·波特》当中那个神秘的9又3/4站台,因为火车站附近的运河上出现了横卧在半空中的发光“巨人”;西敏市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也不再是女王奠基、王室成婚等大型皇室礼仪的专属地点,西墙上的宗教人物在光影投射下披上了现代化的新衣。

在皮卡迪利一带的上空上,“漂浮”着各种漂亮的华灯,它们凌驾于奢侈名牌店铺之上,牢牢锁定游人的目光。在工作人员的控制下,这些大型灯光道具随着一月的寒风飘扬,它们的形状既像鱼,又像不知名的水中浮游生物,显得逍遥又自在。背景则是类似宫崎骏调子的弦乐以及一连串不同颜色的灯笼,令人仿佛置身《千与千寻》的场景中。这个作品最初曾在法国里昂灯光节中展出,由Porté par le vent团队创作,希望通过这种漂亮的“空中生物”转变常规的地点,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街道变成一个空中梦境。

在此次灯光节举办过程中,主办方也好、政府也好、艺术家也好,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用灯光让伦敦转型”。经过这个晚上,我才第一次觉得这句话并不抽象。伦敦,不管是几百年来那个让银行家踌躇满志的金融城,还是2012年奥运开幕式里那个站满了国民保健护士和产业工人的浓缩小岛,灯光节光芒下的伦敦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伦敦。灯光节为它赋予了新的趣味和内涵,也让所有慕名而来的人们在伦敦这个历史古都的街头,重新发现了不一样的生机和魅力。(陈祖乐)

黄冈西装设计

安康定做西服

龙岩职业装定做

桂林职业装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