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帽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浴帽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接了地气成了大器黄连木

发布时间:2020-10-19 05:14:58 阅读: 来源:浴帽厂家

接了地气成了大器

本报记者吴晋斌

“山西农大和太谷县只有一墙之隔,但是农大的技术越过这道墙推广进太谷的大田里,比翻过一道山还难。”许多年以后,创业成功的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生黄超回忆起往事时感慨地说,“是学校的创业园为我们削平了这座山,让我和学弟学妹实现了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不只是黄超,即将毕业迈出农大校门的王东明对此也深有体会。

从2006年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首家大学生创业公司,鼓励学生在学校20亩教学实验用地上因陋就简地创业开始,到2014年成立创业学院,将学校社会化服务和学生创业教育捆绑,整合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成了推动山西农业发展的一个孵化器,不仅让象牙塔里的学生能接到地气,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像黄超那样懂农爱农务农的创新人才,还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接地气的“泥腿子教授”。他们力量的叠加,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适合山西特色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并成为助力山西脱贫攻坚的一个强劲引擎。

近日,记者走进山西农大大学生创业园,对这里发生的故事进行了探访。

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产业集群

2007年,湖北籍山西农业大学三年级学生黄超开始在学校支持下进行创业。创业的方向是蘑菇种植,虽然和他的专业相去甚远,但却和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

用砖头、泥土、树枝、草帘和塑料布建起的一座简易大棚,成为黄超试验的起点。

“别看大棚简陋,该有的技术都有,一年能有7万多元的收入。”

但是,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从简陋大棚到温室大棚,从能生产平菇到实现周年供应,黄超几经波折。后来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多次到菇场学习,攻克菌种消毒等每一个环节,才终于完成了从试验棚向产业棚的转变。

2009年3月,已经毕业并留在山西太谷创业的黄超和大学同学联合当地农民,成立了太谷县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建设了第二个温室大棚,租赁厂房,投料50吨,一年之内,转亏为盈,实现了平菇的周年生产,四季有菇。

初步成功之后,黄超想出了“合作社+基地+大四实习生”的模式,本意是给学弟学妹提供见习岗位和补贴他们的生活。后来在学校的引导下,黄超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在山西蘑菇行业创业的新农人,并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靓丽风景和脱贫攻坚的支柱。

山西省贫困县长治市黎城县的北苇泉食用菌生产基地合作社理事长江利斌毕业于山西农大,也是在大学期间加入绿能食用菌合作社,毕业后回乡创业,发展食用菌温室大棚5个,年产食用菌70吨,带动当地数十户农民每户年增收1万元。

贫困县晋中市和顺县的华南沟香菇生产基地和南关平菇生产基地,也是黄超的大学生合作社技术入股发展起来的。由于和顺县位于太行之巅,夏季凉爽多雨,适合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在黄超团队的支持下,该县香菇基地现有温室大棚40个,年生产香菇1200吨,实现年利润50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60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平菇生产基地现有温室大棚20个,年生产平菇300吨,实现年销售额200万元,带动就业20余人,带动农民增收3000元。

目前,和时代一起成长的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注册了“蘑菇王子”商标,成立了太谷县汇硕食用菌研究所,从事食用菌材料、品种、设备、工艺创新性研究。

同时,黄超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起点的合作社共发展大学生食用菌生产基地20个,农民生产基地15个,带动全省农户2000余户,技术服务覆盖到28个县市。眼下,他们正通过食用菌产业实施一个双创项目,预计项目成功后,可实现十个村的产业兴旺,带动十个村走出脱贫。

用四年实现了从园区送入社区

“虽然我没到大城市里工作,但我们创业园大棚里的健康农产品却成功地进入了城里的社区。”2011年,山西汾阳籍的王东明进入山西农大,一待就是7年,完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业。

2014年4月,王东明一边上学,一边组建创业团队,在山西农大大学生创业园开始创业,将方向确定为温室大棚果蔬种植与销售。

“一开始,我们就给自己做了明确定位。做健康农业的生产者和搬运工。生产高品质果蔬,时机成熟的话进行蔬菜配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如果再像农民传统方式那样种,那没有任何意义。”王东明说。

在创业的前三年,王东明的团队专注生产,进行健康农产品的科学种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了种植技术的改良。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产品品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是品质的支撑。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具有差异化的品种,改进作物栽培方式,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成为我们的创新突破口,也是温室生产向现代化迈进的可行路径。”

经过三年的探索学习,王东明的团队在草莓、番茄、圣女果等特色产品的种植与管理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产品既有较高的产量,也有独特的口感。

四年磨一剑,目前每到周末,慕名来大棚采摘的消费者可达500余人次,产品销售则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主要进行线上销售。园区采摘体验积累客户之后,王东明和合伙人于2017年成立了山西丰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省城太原市设立了第一个实体体验店。

“可以就近在体验店购买,也可以线上下单,我们配送”。由此,王东明的创业模式逐渐成熟,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下的销售模式打造,实现了农产品从园区到社区的配送,团队收益也从初期的亏损,中期的收支平衡,到如今已经实现盈利。

同时,王东明的创业团队积极带动在校大学生参与农业实践,每年约指导500余名学生参与实践。

为学生创业杠杆打造一个支点

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区占地500亩,拥有设施温室和大棚21个,活跃着9类创业团队、21个创业项目,300多名创业学生,而每一个创业学生都有自己精彩而独特的创业故事。

撬动这一生动局面的是山西农大创业学院。2014年7月,山西农大成立创业学院。学院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农”服务中心3块牌子一套人马运行,面向在校生招生,设立创业先锋班,为创业园创业学生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

山西农大用“扶上马、送一程、做后盾”来总结他们支持学生创业的特点。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创业通识教育,培养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先锋教育,让先锋班学生进一步掌握创业相关政策、企业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把他们引入创业之路。送一程则是指针对创业先锋班学生,研究建立一套涵盖“项目确立、团队组建、创业模拟”等方面的综合扶持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建立一套涵盖“企业孵化、资金支持、技术支撑、经营管理咨询”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学生创业过程做好后盾。

每个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得到创业学院的认可之后,才能进入创业培训班,在创业园区有创业基地,同时在创业过程中有专门的创业导师负责指导,学院则整合政策、资金等以奖补形式扶持学生的创业。

辽宁籍的马红军就是创业学院成立后第一届创业先锋班的学生。他带领的微辰曲美创业团队,主要对大棚草莓种植进行技术攻关,在创业园率先引进和应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性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技术,引进和应用臭氧杀菌、色板诱虫等物理防治技术,为园区其他团队做出了示范。

“要种好地不能全靠经验,更要运用现代科技,而科技的普及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教育。”马红军说,他们在创业中已率先与儿童教育机构、大型企业合作,开展儿童自然体验教育活动、企业团队建设活动,以农业为载体,进行产业融合,打造“农业+教育”的模式。

“可以说学校为每个创业学生都找好了支点,我们的创业就是做好杠杆,杠杆有多长,就能撬动多大的发展。”马红军介绍完自己的创业故事时,王东明补充说。

烟台哪家男科医院治疗好

西安莲湖肤康中医医院在哪

治疗前列腺炎哪家好

抚顺哪个眼科医院治疗好